2007年7月29日星期日

Google到底在想什么?

原文来自TIME网络版

看看Google有多无聊吧。它的搜索界面可以翻译成Klingon语言(《星际旅行》中的一种外星语言)、Elmer Fudd式语言(《兔八哥》里面的一个人物)和Pig Latin语(一种任意颠倒或打乱英语词的字母顺序而成的黑话),甚至是Swedish Chef这个提线木偶的土话。去年愚人节Google还推出了一种叫Google Gulp的让你变聪明的饮料,一个叫pigeon rank的按顺序来决定搜索结果的系统,还有Google Romance,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页面吹嘘着火爆的“寻找心上人”的活动。

所以当这个搜索引擎老大把星期三情人节LOGO的g字母装饰成裹着巧克力的草莓,看上去变成了 "Googe.com"的时候,博主们认为这只是Google一年中的各个节日里装点页面LOGO的涂鸦活动中又一个怪异粗俗的作品,又或许这是一个浪漫诡异的玩笑?The Puget News博客指出'Googe'可能是巧妙得借鉴了16世纪浪漫主义诗人Barnabe Googe的一句名言"我眼睁睁得看着她走过,但对她的爱至死不渝。"又或许可能是在暗示My Bloody Valentine乐队的贝司手Debbie Googe?发言人Laura Ainsworth书面回复了持有种种疑问的页面访问者:“那个草莓上绿色的梗其实就是L,这是一种很新潮很先锋的设计,我认为它看上去很妙,希望你也能 同意。”

还有另一种说法困扰着网页版面编辑。就在那天早上,纽约邮报把重要头条新闻中的"Obama" 拼成了"Osama"。尽管世界最知名的搜索页面的确最近也把德国网址弄错,主要是忘记更新领土名称,但结果就是,"Googe"既不是在开玩笑也没有出 错,这是一种艺术标签,是Google-style。

当Google雇员们内部讨论LOGO事件的时候,一名发言人坚持声称:“真正的浪漫主义者都会把它看成是'Google'的。”为了防止愚蠢的拼写再次 出现,Google保留了Gogle.com和Gooogle.com的域名,但是Oogle.com或Googe.com却还没有。也许现在他们要改一 下了。

“当你看到这个LOGO,你会担心我们是不是一夜间忘记了自己的名字,以为我们漏了个字母,或者认为我们觉得'Googe'听上去会更好。”Google 的站点管理员和官方人员Dennis Hwang在公司博客上回应博客圈内的闲言碎语,“其实都不是。我始终相信那些心中真正充满浪漫和诗意的人会立刻体会到其中的精妙。如果你今天为此感到不高兴了,那我建议你去吃棵草莓吧。”

2007年7月23日星期一

你坐在哪里?

原文来自商业周刊


这次这位客户是一个大型国际公司的高级女主管。她聪明而且勤奋,人缘也不错,但是她却有一个大问题:开会的时候大家经常忽略她的意见。

在研究了她和同事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后,职业顾问Constance Dierickx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有一个是至关重要的:“我告诉她,开会的时候不要靠着墙坐,你应该坐在会议桌旁边。”六个月不到,她的同事们对她评价改变了,认为她更有执行力,讲话的时候底气也更足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在会议上坐在哪里将影响你在公司里站在哪里。如果你错拿了上司的衣服,鞋子,或是黑莓手机,他们就会像猴子一样抓狂,并且大发雷霆地告诉你在公司里不是人人平等的。在过去的几年里,心理学家和职业顾问开始尝试破译人们在职场中的行为所暗示的内在含义,以及一个全球所有商业公司的会议桌前都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在开例会的时候总喜欢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上座

会议桌上权力最大的那个人决定了其他人在方形会议桌上的位置。作为惯例,领导都喜欢坐在桌子最靠里的那个位置,面对着门口,这样就没有人敢做什么小动作了。

从那个座位开始,事情就开始变得复杂。Sharon Livingston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同时她也是Livingston小组的创建者、一个市场顾问。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在几十个大公司中研究了40000个人。她发现一个人在会议桌前坐的位置,居然会影响到他符合七种人格特性中的哪种,领导和这七种人格的下属就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一样。一般来讲,坐在领导者对面那个位置的人要么像个好斗的公鸡并难以控制,要么喜欢和领导唱反调以显示他自己多牛逼——或者,干脆就是这两者的结合体。

而坐在领导右边的往往是一个快乐的应声虫,一个网络问卷调查揭示了这些人的人格矮化,参与测试的20000人中的59%属于快乐型的。“美国的社会教育我们要帮助并支持领导者。”Livingston如是是说。


不动声色


如果了解了职场的座位心理学,管理者可以通过改变下属的座位来影响他们。比方说,对于可能对自己的地位产生威胁的人,应该把他们安排在自己的右边。而那些喜欢溜须拍马的人,就应该让他们坐在桌子的另一头,这样他们更有可能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另一方面,其实有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忽略位置的问题。一些专家,比如领导顾问Patrick Lencioni,认为如果有太多的人开始为自己的座位的位置担心,表明这个团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人们就会对一些琐事过于在意——我应该穿什么?我应该坐哪?如果团队运行良好,成员之间也相互信任,你就不会怎么考虑这些细节了。"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平衡之道


From Nature Magazine 2007.7.12 Page126

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面临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系统生物学能否中西合璧?


刘文龙谦让的北京式谈吐使他看起来与其他医生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刘文龙从不进行实验测试,也从不采用高级成像诊断技术。他仅仅依靠简单的观察,检查病人的脉搏和气色,以及询问生活习惯和既往病史行医。69岁的刘文龙从事中医已经有43年,他坚信中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们有病时总会到我这儿来,因为中医不光治好他们的病,也让他们更舒坦。”他说。

事实上,每天早上人们都排着队来找他看病,从感冒发烧到肺癌不一而足。有些是紧张的初访者,有些则是熟客。他们相信中医能够帮助他们。黄女士,北京市郊的一名会计,很高兴困扰她多年的偏头痛在三剂草药后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烦透了一直靠止痛药过日子,”她说,“现在我可是脱胎换骨了。”

在一个如此强烈地追求现代化的国度,像刘文龙这样仍然使用着传承了几千年的医学手段的医生似乎应该是不合时宜的。事实上,对于中医的不同态度已经分化了这个国家。去年,中南大学的张功耀在一起中国杂志上发表文章,声称像中医这种伪科学必须禁绝于卫生保健和医学研究之外。文章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今年初,政府宣布了一项野心勃勃的计划,希望能使这些传承千年的手段现代化。

但是如此巨大的鸿沟可能逾越吗?现代西方医学通常是对特定的疾病精确地做出诊断和治疗,并且通常立足于病症的物理成因。然而中医则着眼于症状,并且使用动植物产品,矿物,针灸,和艾灸——用燃烧的艾草靠近或炙烫皮肤。但无论这些手法是否有效,他们工作原理仍然是许多嘲笑的根源。最大的分歧是在检测上。在西方,研究人员是在随机的,严格控制的实验中检测一种药物的安全性和功效。而中医疗法则是各种因素的混合体。他们使用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理论,根据病人的症状表现,编造出一套疗法。

在中国和海外,主流医学界对这种不明理论持高度批评的态度。中医理论建立在以下概念的基础上:“气”,疾病是由于能量传输通道的阻塞引起的;“阴”和“阳”,强调能量的平衡;“五行”(五种元素),人们的器官和健康状态是根据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分类。

制药公司对中医的兴趣在过去十年间日益增长。但他们的手段仍然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孤立分析有效成分和依次测试。这种筛选式的手段带来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曾经在中医中被用来治疗发烧),和砒霜(从中医中借用来治疗幼粒细胞白血病)。

但鉴别这些有效成分并不容易。就像它所显现的那样,大多数中药是复方药剂——可能包含多达50种草药和上千种化学成分(参见“知识百科”)。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医疗法,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可能需要知道各种混合成分是如何发挥一致功效的。

放宽后的政策

混合草药的审查标准现在开始放宽,至少在美国是如此。2004年六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颁布了新的准则,允许批准那些可以证明是安全有效的混合草药制剂,即便它的有效组成成分还没有搞清楚。去年十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通过了第一个新规则下的这类植物制剂,一种由德国公司MediGene生产的绿茶榨取汁的混合物Veregen,用于治疗尖锐湿疣。

这些新规则重新激发了制药业对于复方药剂的兴趣。西方将开始新一轮探索中医更深的奥秘的热潮。系统生物学试图通过研究不同组成之间的相互影响来理解生命体的行为和功能。它被称作是一种更加宏观的生物学手段,并被认为是研究中医的绝佳工具。

通过同时检测大量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系统生物学可能提供一种测量整个身体对于复方草药反应的方法。“如果有一种技术可以带来中医学领域的突破,那一定是系统生物学,”荷兰莱顿大学生药系主任Robert Verpoorte如是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检测旧的想法需要新技术的支持。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中心的药理学家贾伟,和中科院武汉数理研究所的唐惠茹希望了解更多中草药影响全身的机理。他们与帝国理工的生物分子医学系主任Jeremy Nicholson合作,采用核磁共振波普法和质谱分析法,他们分析了人体尿液和血液中的代谢物。

贾伟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喂食过1,2-二甲肼的老鼠更易诱发肿瘤。它们的尿液有着与对照组不同的新陈代谢图像。通过饲养这些老鼠两种中药的组合——黄连和吴茱萸,它们在中医中被广泛用来治疗胃部不适——研究人员能够逆转这些新陈代谢的改变。这个结果还没有发表,但研究人员表示,通过观察代谢物的细微变化,他们能够精确的分析草药影响新陈代谢的线路。

文化转换

来自荷兰Zeist的Su Biomedicine的Jan van der Greef和他的同时王梅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在实验鼠的代谢综合征中——一系列情形比如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通常在一起发生——他们团队观察了一种中医“秘方”的影响在脂质中的图像。当这些老鼠被喂食高脂肪的食物是,他们变得更抗胰岛素。这些老鼠的脂质图像与那些正常饮食的老鼠截然不同。而且当它们服用中药过后便会很快回复正常状态。

研究者注意到图像的转变很类似于由一种减肥药Rimonabant引起的。这种药作用在一种称作CB-1内源性大麻素受体的蛋白质上。van der Greef称他们尚未发表的关于细胞培养的工作揭示了草药可以通过受体影响脂类代谢。团队现在正在检测复方药剂在临床实验中的效果。

尽管某一种活跃成分可能会表现的像西药,但附加成分作用的不确定性和有效成分的多变性仍然使西方人敏感。“多样性使人们担忧,”NHicholson说。同样品种的植物在不同的区域生长和在不同的季节收获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化学组成。这一直是个让草药研究者恼火的问题。然而在

Nicholson的实验室,唐惠茹和他的同事们分析了来自埃及,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甘菊中化学成分的分子,并且可以轻易地给它们分类。使用类似的方法,武汉数理研究所的团队发现不同公司生产的同一种草药,甚至同一公司生产的不同批次的同一产品都存在这巨大的差异。“这是中国在世界市场推广中药时必须应付的问题。”唐惠茹说。

对很多自诩系统生物学家的人而言,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描绘一个生命体的完整图像以了解中药的效果。不过,系统生物学是一个明显很难下定义的领域。很多人随意地使用术语。这个领域的先驱们主张采用那些还没完全形成定论的技术和手段。

“可以想象,系统生物学可能会找到给中草药分类的应用方法,但还为时尚早,”西雅图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主席Leroy Hood说。作为这个领域的奠基人,他认为:“在此时此刻,这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Hood指出,系统生物学在生物模型上已经取得了成功,但离人体研究还有很远。在研究者开始考虑怎样处理类似于中药的复杂问题之前,很多障碍还有待克服。比如,测定血液中的代谢物,尤其是蛋白质,需要更好的侦测系统;而更强大的计算和统计工具对于处理海量的复杂数据也至关重要。“这些技术都还在成熟的早期阶段。”Hood说。

从这项运动的支持者和怀疑者两方,都有对于中医现代化的更广泛的关注。一些人不愿意把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从原来的理论中分割出来。北京中国医学研究所的一名退休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古籍发行中心主席的傅京华说:“中医不仅仅是一个医学系统,还是哲学和艺术的分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剔除了文化内涵,它只能是无根的大树。”

崇高的理想

但是张功耀和方士民,一位正运营着一个名为New Treads的旨在斗争伪科学和研究中国误导的组织的美国背景生物学家,声称正是这些中医理论才是需要被抛弃的糟粕。所谓的气和阴阳五行“是对人体的不精确描述,濒临幻想的边缘,”他说。

不可避免的,文化因素可能是填平中西鸿沟的最大障碍。“中医领域的拒绝批评早就臭名昭著,”中国医学研究院的医学哲学家袁钟说,“如果人们可以随意驳斥和推行自己的意见,任何学科的进展都将没有希望可言。”但尽管不愿意卷入关于中医的未来的争论,这仍然是Liu的日常工作。他是一个对于中西医融合的乐天派,持实用主义的态度。“无论是来自西方或东方,我们有着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共同目标。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他强调。但Liu说他仍然没有看到中西医融合的真正进展。并且直到现在,他的直觉和经验——还有中医的神秘理论与实践——仍然很好地为他和他的病人们服务着。

良药苦口

From Nature Magazine 2007.7.12 Page106

有可能估量中药的真正潜力吗?

全世界的研究人员,开发人员以及药品公司都在忙着投身于一场复杂的,试探性地解开中药神秘面纱的旅途。尽管学界和制药厂都对中药的“传统疗法”嗤之以鼻,但却又强烈的意识到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实践——并且很多都鲜为人知——更倾向于证明,至少部分疗法是确实有效的。

可以理解,制药公司急切地想打入中国国内市场。波士顿咨询会去年估计其中蕴含着130亿美元的商机,而且正在飞速增长。但他们却被一个最显要的机会给缠住了:似乎在这个国家的传统中药里可能含有大量的具有潜在价值的化合物,它们蕴藏在神秘的配方剂量和草药混合物中。
寻找这些难以捉摸的秘密宝藏的任务用典型的筛选法进行着。研究者们在寻找对某些特殊疾病有效的单一纯净物。这种方法曾经有效过:比方说青蒿素,现在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就是从一种治疗发烧的草药中提炼出来的。但这种成功案例往往可望而不可及。

所以说,如果中药真的如此神奇,为什么对它疗效的定性研究仍然没有让痊愈的病人们挤破大门?最明显的答案是它的效果根本微乎其微:大部分中医都仅仅是伪科学,它的大部分治疗缺乏合理的机制来说明。中药的鼓吹者们对此反驳说研究人员忽视了中药中的微妙关系,尤其是传统疗法不同因素间的互相影响。

然而,药厂目前并没有止步于开发新药。可能正因为如此,全球化的调整过程已经使人们越来越愿意接受传统疗法。2004年,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颁布了新的植物药剂审查标准,使那些之前有过应用史的榨取物更容易应用于临床实验,而不再需要精确检验其中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

同时,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者们,提出了系统生物学的理论——着重于研究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基因、代谢物和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解释中医的有效性(参见126页)。试图推测中医潜在有效性的建设性努力当然是值得欢迎的。但在一个充斥着伪科学的领域,打着大部分都尚未通过临床检验的新技术的标签,,去评价中医的精确性,看上去很有问题。同时,对未知领域的知识提出的结论,我们必须以传统的怀疑眼光来对待,这才是科学和医学的基石。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星巴克:依然纯粹

by Sunforever

来自2006年2月23日《经济学人》

星巴克的霍华德原则

一些人可能喜欢双层榛子皮的无咖啡因奶特咖啡,霍华德·斯考兹显然不是其中之一。这位星巴克咖啡连锁的主席和全球战略策划更喜欢采用法式研磨,不加奶和糖的苏门答腊烘培咖啡——纯的咖啡。事实上,这也被很多嘲笑星巴克的同行们喜欢。不仅是因为它令人惊异的丰富选择和不同口味(据星巴克公司统计有55000种不同饮料),还因为它越来越大的规模——在世界各地有超过10500家分,还在以每五天一家的速度增长,有些甚至隔街相望。

星巴克知道它不可能无视那些批评者们。反全球化抗议者们已经攻击过它的咖啡店;旧金山和伦敦的时髦邻居们也抵制过新分店的开张;还有www.ihatestarbucks.com(我恨星巴克网)的兴起。斯考兹先生很小心,但公司总成为网上批评家们最喜欢的靶子。在一个网站他故作轻松地说:“我们不得不对公众关于事物的看法极度留心和敏感……正因为如此,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工作。”当然,像其他被辱骂的美国资本家的品牌,与那些真正的大公司相比,星巴克显然是第二层受攻击者,比方说麦当劳。


斯考兹分析原因,是因为公司一直保持着对咖啡和人性感觉的“热情”。星巴克进口昂贵的咖啡豆并付给它们的种植者们——危地马拉或埃塞俄比亚人——超出市场价23%的价格。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公司员工身上。当其他公司都在尽力摆脱员工待遇问题的重担时,星巴克给它所有每周工作不少于20小时的美国雇员一份“厚礼”,包括职工优先认股权和全面的健康保险。

对于斯考兹来说,在布鲁克林公共房工程中产生的健康保险——现在每年的开销已经超过咖啡——是一个道德上的义务。在七岁时,他回家发现他的父亲,一个卡车司机,因为滑到摔伤脚踝而打上了石膏。没有保险,没有赔偿,于是现在没有了工作。

因此,不管人身侵犯有多严重。大多数美国公司的总裁们明确地避开敏感的健康保险改革问题。但斯考兹不是这样。他发表演讲游说议员,甚至在电视台投放免费广告,呼吁改革健康保险系统。他认为这同时是社会性的不公正和全体美国人的负担。同时,公司还付给员工额外的奖金,甚至每年翻倍。一直以来,其目的都是“建立我父亲从未有可能工作的那种公司”。指那种把每一个员工当作单独个体,在壮大之后仍能保持弱小时的温情的公司。

星巴克在强调“社会责任”上并不是唯一的一家,但其他公司——斯考兹提名表扬过的——Timberland, Patagonia, Whquotee Foods——规模都远远小于星巴克。后者拥有100,000员工和35,000,000顾客。

为什么规模很重要?

事实上,规模一开始就是个问题。星巴克,名字取自Herman Melville's 第一任创业伙伴“Moby Dick”,由三个咖啡狂热爱好者于1971年创办于西雅图的Pike Place Market。斯考兹,1979年才喝上第一杯正式咖啡的他,直到1982年才加入公司——然后于1985年离开。经历了三人合资的开始,他更喜欢保持小公司的经营模式,并为他对未来的预想感到惊异。1983年,一次米兰之行给了他灵感。他开始正视咖啡连锁店这种方式,顾客可以坐在这里一边聊天,一边品尝他们的浓咖啡或卡布奇诺。

被他的梦想激励,斯考兹成立了Il Giornale公司,并成为最著名的三大咖啡吧之一。然后,筹集了380万美金(“我一分钱都不剩了!”),他从创始人手上买下了星巴克。

事实很早就超越了他的梦想。自从星巴克1992年上市以来,它的股价飙升了差不多6,400%。公司现在在37个不同的国家有分店。拥有超过200家连锁店的中国,最终将继美国,俄罗斯之后成为星巴克最大的市场。巴西和印度市场也将会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打入。公司的远期目标是把美国出口的数量翻倍到15,000——不仅仅是在公路边开咖啡店——还要和海外拥有相同的数量。

无疑,咖啡业同行的论断在不久的将来自然会被打破。他们忘了以下三点:第一,正是由于星巴克,今天的美国人在也不用受难般地去喝那些他们父辈忍受的平淡寡味的咖啡。第二点,也是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正式由于星巴克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咖啡口味,小的,家庭制造的咖啡坊也蓬勃发展起来(也没有人起诉星巴克用它4美元一杯的奶特来垄断竞争)。

最重要的一点是,斯考兹的星巴克建立了于顾客的友好关系。他的咖啡店销售精心挑选过的精选CD(不是嘻哈,而是众多的流行和爵士乐),比如Ray Charles的Genius Loves Company。今年下半年,星巴克会发行一部新电影“Akeelah and the Bee”,并将从中分得收益。他们还有发行图书的计划。顾客可以用他们在星巴克的Duetto信用卡等价付款。

由于缺少世界关于咖啡内尼古丁的健康威胁,没有明显的原因表明星巴克会失败,不管它的计划多么充满野心,也不管新的产品如何被误解(一家杂志称“Joe”在三个项目之后失败,还有于百事一起开发的Mazagran软饮,同样是个败笔)。斯考兹说:“我认为我们有顾客的许可,去做的更多。”关键是每一家星巴克咖啡店都应该保留着“第三空间”,一个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的地方。就好像23年前给予斯考兹灵感的意大利咖啡馆们一样。

2007年7月1日星期日

香港——自由和经济一起反弹

原文来自经济学人网络版



1997年6月30日晚,英国皇家海军在香港举行了最后的阅兵式,标志着不列颠帝国在这里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那天晚上下起来的瓢泼大雨如同咒语般预示了这里的将来。查尔斯王子将这座湿透的城市交还给了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然后和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坐着游艇离开了。当晚,这座城市的新主人,用一个新的“临时”立法机构取代了英国人在这里立下的法律。但是没有异见人士被抓捕,也没有报纸被关闭。

到底是香港改变了中国还是中国改变了香港,看起来这是一个大家很喜欢参与辩论的论题。当然,中国这些年改变了很多,尽管现在在香港的法律依然有争议。但是当大陆和香港一起来庆祝他们的团圆十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他们是有理由沾沾自喜的。这个从未有过历史先例的实验——改变一座城市的主权归属,而又保持它的生活方式不变——成功了。至少,到现在为止。

显然,“香港特别行政区”没有改变的东西比它改变的东西多得多。在街头依然能听到这座巨大的商业机器在轰隆地运转,它的地平线依然折射出这座城市的雄心壮志。政府的办公室里放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但是那些街道未变的命名依然在纪念着曾经在这里的殖民者。而在它殖民时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依然约束着这座城市的公仆们。

而且,现在看来,剧烈的波动是几乎不可能出现了。1997年的主权移交仪式本来就只是一个过场,而不是真正改变香港命运的事件。英国在1898年将香港划进了它的版图,“租借”了它99年之久。但是中国从来不承认英国对香港拥有主权,也不承认他们已经在之前的谈判中永久放弃了香港岛和九龙的条约。

不同寻常的是,这次香港主权归属的移交经过了漫长的规划。中国同意将会遵循“一国两制”这个前所未有的计划,2047年之前香港将保留它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并且享有除外交、国防之外的一切自治权。这也反映了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在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的闭门造车路线走进死胡同之后,他提出了改革开放。而在邓之前,没有一个中国的领导人能够得到像他一样在世界的声誉。

即便如此,还是有怀疑的声音。不论是原住民还是淘金者,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里到底是中国吗?1997年,香港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服务导向型经济体,并且它建立起了一个先进的、国际化的社会,而中国那个时候只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家,世界其它地方的工业革命给它带来的伤害依然在隐隐作痛。

香港在它回归之前,有着全球独一无二的政治体系:自由,但不民主。中国那个时候是——当然现在依然是——不自由,也不民主。在八十年代曾有人乐观的认为,中国经济上的改革开放也会带来政治上的改革,然而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屠杀事件粉碎了这些人的幻想。对于那一代香港人来说,那是一个足以改变他们一切的时刻。不过,18年以后,香港人发现让他们胆战心惊的不是来自中央政府的可能的镇压,而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经济泡沫的破碎、禽流感和SARS病毒的威胁。最终香港安全地度过了这些风风雨雨,这三年它的经济处在近20年来最好的时期。作为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开放和自由的城市,它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应变能力。

中国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一国两制”的效果也比其他人预想的都好。但是它在将来可持续的成功并不是确定的,这取决于一些主权移交中遗留的问题是否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比如建立一个负责任的、权利受到立法会制衡的政府。而关于两条政治路线——“北京派”和“民主派”的争论一天不平息,香港就一天不得安歇。

4年前,中央要求香港政府也通过《反国家分裂法》,香港掀起了反对的浪潮。有一些香港市民认为他们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害,于是他们占领了街道举行示威活动,并最终让这部法律延期。有一些人认为并且希望在这个周末,香港会有一些民主的示威活动。让香港的政治自由,像它的经济一样,重新觉醒。